当前位置: 杭州信息港 > 财经 > 要闻 > 正文

国家政策“利好” 云胶片需警惕“一哄而上”

来源:杭州信息港| 2018/6/8 15:38:40|

    日前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促进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了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。实际上在政策驱动下,互联网+医疗结出了累累硕果,分级诊疗、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服务,正在惠及越来越多中国基层老百姓。

    传统上,患者去医院检查,如X光、CT、磁共振等,都会得到影像检查报告和几张胶片,现在我国部分省市出现了数字影像服务,为了减轻患者负担,医院将原始生成的无损压缩DICOM格式图片储存在服务器上可通过授权下载并不限次数直接浏览。

    实际上,“云胶片”是储存在云空间的电子胶片,是“互联网+”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。作为新生事物,还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。

    根据2017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最新修订的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》,有关影像记录介质的规范就指出,CT、MRI、CR、DR等需要用于诊断依据的医学影像,要采用激光胶片(含银盐)和热敏胶片。现在目前在很多医院运行的云胶片,到底是仅仅作为医疗数字影像的存储介质和查阅手段,还是医生可以依赖其对患者病情诊断并出具诊断报告,目前国家的相关规范文件也并未予以规定,存在医疗风险。

    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是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,科学合理的医疗器械分类是医疗器械注册、生产、经营、使用全过程监管的重要基础,作为互联网+的产物,云胶片也必须过有关部门的监管和严肃的梳理才可以开展与应用。

    除了医疗风险,另外一个安全问题就是数据使用。伴随着云胶片的推广,普通的IT环境显然无法满足医疗行业的数据安全保障需求。

    2016年出台的《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就指出医疗大数据建设应秉承“安全为先、保护隐私”的原则,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,确保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核心系统自主可控稳定安全,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、公共安全、患者隐私、商业秘密等重要信息的保护。

    如欧盟有《一般数据保护条例》GDPR,美国有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,都要求个人数据控制者在个人数据收集、处理、存储、销毁各个环节采取必要的手段保护个人隐私。而在2017 年6 月1 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正式实施,国家也将网络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,在医疗领域,也越来越需要标准化手段规范医学装备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。

    从服务患者的角度,无论是今天的云胶片,还是未来其他的医疗服务形式,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给医院减负,给医生减负,给患者减负。现在使用云胶片的一些医院在收取图文报告费8元,6月7日浙江省物价局在《关于核定数字影像服务费等有关事项的通知》(征求意见稿)中指出,省级公立医院收费标准为每次检查每人最高不超过20元。而此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“区域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(二期)升级改造项目评审公示”中,中标供应商的报价为2.93元、4.02元,而相关的招标文件指出,该影像云服务平台可提供包括信息平台集成、数据共享以及影像数据云端存储,病人可以通过云平台查阅自己的检查档案服务,可以推断,云胶片在总体报价中占比非常低(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有些医院免费为患者提供此类服务),那现在面对云胶片的应用,到底该不该收费?

    年初,国家卫计委发布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(2018-2020)要求:各地要“充分运用新理念、新技术,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,保障医疗安全”。对于云胶片的应用环境来说,分级诊疗制度下转诊以及诊疗结果互认还未形成统一标准,那么,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路上,云胶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